刘俊彩委员: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
抗疫3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俊彩开始思考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长板在哪?短板在哪?怎么规范固化长板?如何通过机制的再优化、流程的再塑造来补齐短板?怎样更好地通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把北京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更好?只有准备得好,才能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到平战转换从容有序。”
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刘俊彩将这些思考写进了《关于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的提案》,提出提高人员编制数量,发挥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机构作用,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居民需求设置相关科室、配置相关设备,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参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社区卫生服务站模式,逐步将村委会或乡村医生个体举办的村卫生室转变为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促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等建议。
魏悦广委员: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让人才评价更多元
近年来,对科技及人才的加大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发展。但潜在的短板仍然比较突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及尖端技术等方面常被“卡脖子”,人才领域出现的世界级发明创造人才稀少。
究其原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魏悦广认为,与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相关。“不可否认,当前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在我国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初、中级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形成世界级发明创造人才辈出的景象,还需要继续深化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实现质量提升。”在他看来,当前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存在过分突出“数字化”客观性,评价过程倾向于简单化、算数化、格式化、多级化,评价机制已基本演变成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无形指挥棒等短板。
魏悦广表示,虽然国家也意识到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有短板,并出台了“反五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成效,但要实现标本兼治,还有路要走。对此,他提交了“深化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现质量提升”的提案,建议遵循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减少多级评价及干预频次;按照基础型和应用型的目标分类与目标导向,建立评价的“质量化”客观性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年轻科技人员的评价频次,给他们一个健康、宽松、稳定的成长环境。
韩敬群委员:
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翻译人才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是文明的播火者,但目前翻译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和生存状况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建议,提升翻译成果在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适度提高翻译稿酬,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翻译行业,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韩敬群介绍,翻译稿酬不高、翻译成果在相关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得不到承认、翻译家的荣誉感缺失,各种因素叠加使得今天愿意从事翻译工作的外语人才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中国翻译队伍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高水平的文学或学术翻译是一项具有很高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创作或研究活动,对学术理论视野的拓展、学术方法的创新、本国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化观念的丰富、民众审美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韩敬群建议,改变翻译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提升优质翻译成果在职称考核体系中的分量。
韩敬群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在国内人文社科三大核心期刊体系(南大、北大、中国社科院)中专设译文类子目录,将致力于外国文学译介的期刊,如《世界文学》,纳入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内,吸引更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人才投身翻译活动,并对出版界提升翻译水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此外,目前的翻译稿酬很多采用千字稿酬形式,出版社调整有一定空间。韩敬群建议,适度提高翻译稿酬,鼓励出版界与翻译界形成双赢的局面,“对一流译者的优秀译作标准从优,对一些印量很大的图书,出版社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也可以酌情考虑以版税的方式适度回馈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