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上要‘准’、攻关目标上要‘实’、攻关能力上要‘强’。”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带来提案,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主要存在三方面短板弱项。”徐坤说,“一是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二是战略攻关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企业创新活力有待激发。”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徐坤认为应着重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个方面上下功夫。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评价改革与政策支撑是关键。要构建面向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多主体、贯通式评价机制,落实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徐坤建议,要加大对国产技术创新成果使用的政策引导,建立尽职免责机制,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大胆推动创新工作。“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要加大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高端人才的引进。”
徐坤表示,要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明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紧迫需求的科研攻关出题选题导向,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清单。与此同时,要开展科技领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兼并重组试点,建立国家领军科技人才梯队数据库,加强人才跟踪管理,构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始创新根基。
为了凸显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徐坤建议,应当建立以研发投入量、创新贡献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为考核导向的企业竞争机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吸引和带动相关机构配合跟进,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延展企业创新链、技术链和产品链。除此之外,还要深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联合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工作,让企业成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实施激励国有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的薪酬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邓中翰委员:
科技工作者要有科技报国的胸怀和担当
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一直存在不足。数据显示,2022年前后,人才缺口为74.45万人,其中高端人才缺口超过4万人左右,其中,不仅缺乏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也缺乏通用的工程技术人才。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院士建议,后摩尔时代要持续高质量创新,打造自立自强的生态系统,同时坚持国际合作,广交朋友,扩大开放,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邓中翰表示,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专门设立了相关的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在资本市场开通了科创板。通过投融资和科创板,助力了科技创新的资金问题,还让科创板成为了科技人才的“吸金石”。
尽管政府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但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以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除了高校加大力度培养人才,科技企业等也承担着人才的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因此,需要政府给到企业和人才更多的吸引政策、保障力度,以及全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全方位高水平人才。
1999年,邓中翰从海外留学归国,启动并实施了“星光中国芯工程”,带领团队承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他带领团队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被国内外知名品牌采用。邓中翰指出,科技工作者要有科技报国的胸怀和担当,甘愿板凳坐得十年冷,有耐心有信心致力于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高质量创新,在后摩尔时代开拓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赵长禄委员:
以科教协同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带来了一份《关于以科教协同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的提案》。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特征。如何深刻把握这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三者融合互动,使这一优势切实在汇聚一流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得以充分发挥,急需当下深入思考并探索实践。
赵长禄认为,科教深度融合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开展科技创新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显着特征,而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缺乏融人才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中观共享平台,进而导致三者资源功能分立,不利于融合互动。
他建议,在中观维度上,以一级学科下具体学科方向为基本单元打造高校科教协同平台,为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提供共享服务硬支撑,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以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生互促、协同发展。具体如下:
一是在学科中观层面建平台。既不在一级学科的宏观层面、也不在具体研究方向的微观层面。在一级学科下凝练学科方向,以此为基本单元构建科教协同平台,夯实学科方向硬实力,实现功能集中、集约保障、有效支撑。平台功能突出资源共享导向、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突出人才资源保障条件共享导向,引导教学科研融合,学术交叉融合。鼓励支持在学科方向上巩固发挥传统优势、形成特色,鼓励支持以该学科为背景的基础前沿交叉,实现以一流平台吸引汇聚一流人才并可持续,以一流手段支撑开展一流创新活动,以一流实验资源培养学生,为使国际最新学术动态进讲堂、最新创新成果进课堂、一流人才上讲台创造有利环境。
二是统筹投入,设立专项引导基金。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以学科为牵引,统筹部分教育、科技、人才计划经费,设立专项引导基金,长期稳定支持高校科教协同平台建设。学校统筹空间资源以及各业务板块经费,集中力量,统筹计划,确保投入力度,保证平台硬件质量水平。
三是创新机制。建立完善制度,创新运行机制,营造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文化。深化综合改革,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共享机制以及教育人才科技融合成效导向的评价机制,形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互促互进、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和文化氛围。
赵长禄建议,高校应以一流人才团队为核心,努力实现“科”“教”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融合与协同,以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科”的手段、筑牢“教”的基础,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特征通过平台能力的物理手段和机制保障,切实形成融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