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无障碍

        新闻热点

        委员提出这些建议,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新京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日期:2023-03-08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家长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每年两会期间,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高频词。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带来了相关提案。

          张其成委员:中小学生应定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建议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对家长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10岁至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另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

          各种不正常的家庭环境,如隔代的溺爱、父母离婚率居高不下、家长教育方法粗暴简单等,都会导致青少年遭受心理创伤而引发心理疾病。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导致青少年将学习成绩和生命意义的高度粘连,致使青少年缺失对未来的憧憬和生命意义的多元化感受及思考。海量网络信息导致青少年学习与思维障碍,身不由己地沉湎于虚拟网络世界,丧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社恐频频发生。

          张其成建议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同时,由教育部牵头设立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国家卫健委新成立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协同合作,从心理科普、专业筛查与评估、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技能认证、人才培养与人才库建设六大方面,建构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框架。重点是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支服务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在中小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相对不规范的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大幅增加样本采集的数量,对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追踪进行大数据的全面分析,拟定有效的测评问题,创新多维的测评方法,比如增加三维动画、人机互动等测评手段,从而提高量表筛查的可信度,用规范量表对中小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进行有效跟踪。

          李健委员: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 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14.8%。”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建议,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全员“育心”,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李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的单独通道,逐步提高队伍专业化规模和水平,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动态监控和危机预防干预,每学年在重要时间节点定期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或排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变化,及时提供心理帮扶,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李健还建议,要尽快出台《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23—2026年)》,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强化全员“育心”理念,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了解、早调整、早干预、早治疗。

          李迎新委员:多渠道为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表示,新冠疫情导致少年儿童经历了近3年特殊的成长期——外在压力生活事件增多,而来自家庭、学校和同伴支持相对减弱。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健康受疫情影响最为深远,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在医疗、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针对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李迎新有四方面建议,希望通过医疗、教育、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是构建完善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议完善预防、治疗、康复,全面促进一体化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疫情后应针对焦虑、抑郁症等制定筛查方案,建立定期筛查机制,尽早发现高风险儿童,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及时干预;加大培养儿童心理咨询师、儿童精神科医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资源,切实提升“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服务能力,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督导,针对后疫情时代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专项培训;建议春季开学后开展心理课、团体心理活动、专题心理讲座和个体辅导等活动,从而提升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比如经历了疫情期间亲朋好友死亡的学生、有既往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快建设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立完善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三是强化家庭的心理抚养。建议利用家校课堂等途径开展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要大力提升家长对孩子异常情绪、行为的敏感性,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和就医意识;引导家长关注疫情后自身心理健康,陪伴、帮助孩子治愈修复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促进创伤后成长,提高心理韧性。

          四是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升民众心理健康素养,重塑后疫情时代积极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正视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关怀和理解精神障碍患者,降低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鼓励积极就诊求治。

        友情链接

        • temp_banner_05.jpg
        • lj_05.jpg
        • lj_07.jpg
        • l4.jpg
        • 人民政协网.png